Cookies“小甜饼”:个人隐私的噩梦?

 邮箱网  0条评论  8584次浏览  2013年03月25日 星期一 13:26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 电子邮件频道】3月25日消息,“通过Cookies,我们什么都能知道,包括你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2013年央视“3·15晚会”上这段关于Cookies泄露个人隐私的暗访,让原本“默默无闻”的IT术语一夜之间红遍了全国。网民闻之色变,一边声讨着无良企业,一边忙着上网查攻略实图过滤Cookies。“Cookies是甜饼还是恶魔”的争论由此展开……

普通互联网用户认为

Cookies这般“强大”,担忧难消

央视3·15晚会让Cookies这个稍显陌生的词汇成了侵犯隐私的代名词,大家都避之不及,唯恐自己隐私泄露,纷纷搜索并实践各种攻略清除Cookies以防止被追踪。

据报道,这些第三方广告公司往往通过采取在网站加代码的方式窃取用户的Cookies,并通过分析Cookies来收集用户的IP地址、账号、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用于广告营销。他们掌握的这些Cookies几乎覆盖了所有网民群体。看完短片至今,我的担忧一直没有消除,不知道是否正如央视所言,互联网广告公司已经掌握了我的个人资料。如果真是那样,就太可怕了!我经常在网上购物,一般都是用信用卡支付,所有的账号密码、存款和消费金额、家庭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以及一些人际关系连接等信息都可能会被掌握。尽管网易等公司事后纷纷出来辟谣,但毕竟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给我们一个放心的保证。加之之前上网时Cookies被跟踪并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如今做不到不上网,只能自己多一个“心眼”。然而周围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却由此对互联网产生了抵触情绪。我的一位同事对网络支付一直有顾虑,在周围年轻人的带动下准备尝试网络购票,这下又被吓退了。毕竟和方便快捷比起来,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互联网有句名言:“连上网线的那一刻,你就没有隐私了。”作为一个不止10年网龄的网友,我深刻体验到了信息交互带来的惊喜,但也同样被其困扰。其实我算得上一个相对重视保护自己信息的网民,常常定时对电脑和上网记录进行清理。我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到我的上网记录了,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途径可以追踪个人隐私。

当然Cookies也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便利。它免去了我们重复登录网站的烦琐,如果每刷新一次微博都需要重新登录,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早就不玩了。我们在购物网站选购商品时,网站记录我们的浏览记录,推荐“猜你喜欢”,都能带来便利。其实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利用Cookies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许可,默许使用的情况下它会不会因过度使用成为某些人偷窥隐私的作案工具?如果有人利用这项技术从事犯罪活动,后果就会相当严重。比如有一次我的QQ密码被盗,在被盗的两个小时之内,盗号者通过我的分组备注信息向不同的人骗钱,还好亲朋好友相对比较警觉,通过电话联系确认才未上当。

只要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就我自己而言,我并不在意我的动向被跟踪、我的习惯被保存在聚合数据库里,毕竟这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选择效率。作为用户,针对利用Cookies的问题,关键是我要知道什么信息、在哪里、为什么、被谁收集,信息收集的行为和范围要经过我的允许,并且信息的收集能为我自己所用而不是用于商业盈利或者犯罪谋利。

Cookies作为一项技术应该是中立的,关键要看使用这项技术的人。网民对于自身信息的保护意识在增强,相关部门的立法和监管却没有跟上。希望通过这次Cookies事件,互联网企业能反思自己的职业操守,协同政府制定一些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权益的法律法规,让我们畅游在一个更方便、舒适和安全的互联网之中。(编辑:王慧)

文章来源:中国邮电报

标签:信息安全cookies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