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网 0条评论 12821次浏览 2013年01月06日 星期日 13:42
2012年12月18日,通域电讯CEO章涛接受了中国邮箱网的独家专访。
以下是通域电讯访谈中章涛给我们列出的一些数字信息,透过这些数字信息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通域电讯的企业概况:
通域电讯成立于1998年,香港、台湾、大陆等大中华地区最具规模的最具规模的境外网络服务供应商,14年间收购了7家公司,拥有3个香港地区的ISP牌照,丰富的IPV4地址资源,年营收五千多万,服务企业大概三万多家,一天的邮件吞吐量一百万封。
2012年通域电讯刚刚入驻大陆地区,目前在香港、北京、广州三处办公地点,广州主要是负责公司的一些研发工作,北京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销售中心。
通域电讯CEO 章涛(中国邮箱网配图)
以下为访谈实录(上半部分):
中国邮箱网:
首先,我的这个采访提纲分成几个部分,首先非常感谢章涛张总接受中国邮箱网的专访,非常感谢。
第一部分就是“近距离了解通域电讯”。
实际上我们知道,从1998年通域电讯在香港创立至今,已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史。2012年香港通域电讯入驻中国大陆地区。从通域电讯的公司介绍中我们看到通域电讯是香港最具规模的企业电子邮件服务供应商,14年来一直为全球数百万企业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电邮服务,真正做到全球通邮。
从1998年到2012年,章总能给我们回顾一下通域电讯的发展历史么?在公司经营中您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愿景是什么?
章涛:
我们进入这一行是比较早的,1998年。我们一直以来的定位都非常清楚,就是只对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带宽服务、托管服务、邮箱服务、域名服务,那么我们从来没有过针对个人提供过服务,也没有做过免费的服务。所以这一点呢,我觉得我们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我觉得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拿出来讲一下的:
一个是过去十几年我们收购了七家同行的公司。那么在这些并购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把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了不少;另外一方面,其中有两家是香港ISP,那么我们本身也是ISP,那么就表示我们现在已经有三个ISP牌照了。那代表什么呢?代表了我们无形当中就增加了IP地址。这些IP地址我们在当初收购的时候没有想到原来是这么有价值的,我们只是买他们的客户、买他们的规模,没有想过买他们的IP地址。可是收购回来一看原来他们都有很多IP地址是没有用过的。现在IPV4是已经很少了,那么我们还有很大一部分的IP地址是还没有用到的,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我们的这些IP地址从来没有用过,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干净,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提供国际邮件收发方面的服务相对来说就有优势了,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以来就是把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投放到我们的技术建设方面。包括是带宽啊、我们的放火墙啊、我们的主路由啊这些,我们现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运营商级别的机器。那么在几年前来看呢,我们是不需要用到这么高级的机器的,可是我们走到现在证明投放到这个机器方面的投资还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尤其是过去这一两年我们的用量就增长了很多,那么如果我们之前没有投放这些资源的话,我们现在可能就是承受不了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定位呢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做一个互联网、尤其是邮箱托管方面的技术解决服务供应商。
中国邮箱网:
作为香港最具规模的企业电子邮件服务商,您方便给我们介绍一下通域电讯目前的公司规模?营收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么?通域电讯在香港地区的用户规模么?比如域保有量(企业客户数)以及服务的终端用户数(服务的域下总的邮件地址数量)?
章涛:
我们香港公司目前有大概四十几个员工;在广州那边我们又有一个公司主要是做开发的,那边大概有四十几个员工;北京这边是新开的,人不多,现在大概十个左右,主要是做销售方面的。
那么现在我们的布局就是我们的总部在香港,主要是我们说的机器啊、带宽都在香港那边统一的管理,广州那边就是做技术的支撑,北京这边做全国的销售,这么一个布局。那么在香港呢,我们现在的营收一年五千多万,服务的企业大概现在有三万多个企业左右,我们一天的邮件吞吐量大概有一百万封。因为我们过去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下来邮件系统我们很有信心,承担压力的能力非常的高,我们的那些反垃圾邮件系统、防病毒系统、我们的主邮件系统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所以我们自主管理能力是比较强的。
中国邮箱网:
关于通域电讯的全球通邮。
大陆地区的传统企业邮箱厂商在“海外通邮”已经有了近10年的经验,一般意义上讲海外投递会集中在通过国外做一些邮件的中继转发服务,通域电讯在这方面有何独特的优势?
章涛:
是这样的,谈到这一点,我们先要了解中国的互联网的架构其实跟国际的互联网架构是有点儿不同的。中国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国家,那么在这个国家里面的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上是很成熟的。可是中国对外的连线不是很成熟的。包括你是国内的一个企业,你要购买一些海外的带宽基本上在国内是很难实现的。在我们国内有电信的带宽、有联通的带宽,但是我要指定我要去美国的带宽、我要去日本的带宽,这个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在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架构是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在香港因为很多历史的原因啊,他是一个自由的城市,那么就吸引了很多来自全世界的主要互联网供应商都有连线到香港,而且香港的税是很低的,所以相对带宽的成本也会比较低。所以基本上我们提供互联网服务在香港落地购买海外带宽基本上就能通全球了。可是在中国大陆你要做好互联网服务的话,你要只提供服务给中国大陆的那没问题,那你就在国内购买电信、购买联通的带宽基本上你就搞定了。可是如果你要打通全球的话,比如说邮箱这方面,你要打通国际收发的问题要畅顺的话,他们就必须要搞海外的部署。海外的部署,包括现在都流行在美国啊、在香港啊放他们的机器,或者是经过另外的一个服务器供应商跟他们合作,那这个做法也行,可是他们中间就隔了一个公司,对于这个服务的反馈速度肯定会些有影响。
我们公司的这个优势是说整个系统我们布局在香港,在国内我们也有一些云主机负责SMTP发送邮件的服务。经过我们一个Smart DNS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分出这个邮件是发到国内呢,还是发去国外。如果是发去国外我们就经过香港的通道,如果发到国内就经过国内的通道。那么这样就帮国内的企业解决国际、或者是国内的收发问题了。那么相对于这些国内的ISP邮件服务供应商他们在海外布局的,我们的服务反馈速度肯定是比较快的。因为我们是同一家公司自主地控制能力肯定是比较好的。
中国邮箱网:
在全球通邮中,一般的我们会谈到一些中继节点的部署,比如欧洲、美洲或者非洲地区的一些服务器转发服务,通域电讯在全球的服务器部署方面的情况如何?这样的一些中继服务之后,是否会提供一些基于全球不同地域的本地化邮件服务器部署,比如一个通域电讯的用户在中国或者在法国穿梭工作的时候是否会有收发速度上的明显变慢的差异?
章涛:
在香港我们就不在需要在部署到其它国家去了,因为我们的国际带宽联系是非常好的。相对也是对比在国内购买带宽会便宜很多。所以就直接从香港连线就已经足够了。
中国邮箱网: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情况的话,如果是说我的类似于邮箱服务、或者网页寄存的服务放在通域电讯上的一个,比如说放在香港的一个服务器上,比如他在法国、在各个地区的一个访问速度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吗?
章涛:
不会有明显差别。因为是这样的,你去ping它的话,它的ping值肯定是比较高。可是你在实际方面的应用你并会觉得慢。因为他这个连线中间经过的节点可能会比较多,可是每一个节点的带宽肯定是足够的。在我们过去这么多年的应用上没有出现过速度上的问题的。
中国邮箱网:
我们在谈到一些邮件收发标准的时候一般讲全球的不同地区针对垃圾邮件及许可邮件发送的规则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就是欧洲比美国在邮件发送规范的时候制定的要相对严谨一些,是需要Double Opt-In的双重选择性加入。在您看来通域电讯企业邮箱在这方面是否会有那些突出的优势?
章涛:
您刚才所指的这种发送邮件的规范是那种发推广邮件、EDM的那种方式。我们公司做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的IP是比较干净的?为什么我们跟世界上几个比较重要的反垃圾邮件联盟关系会比较好呢?主要的也是我们一直在积极的反对发垃圾邮件的。如果客户经过我们系统乱发邮件的话我们也会给他屏蔽掉的,我们主要提供的这个服务还是针对于企业的一般做商业往来的这种邮件为主的。那么如果你要发送这个EDM这个推广邮件呢,我们也有另外的一个系统可以帮用户群发邮件的,可是这个群发邮件,应该在你的收件方允许的情况下,用户去发送这个邮件的。比如说是你的会员、你的顾客,这样去发送邮件我们是允许的。也是符合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比较严格的规定的,因为你是发送给自己的会员自己的顾客嘛,他们是自愿收到你的邮件的,那么比起那种盲目的发出大量垃圾邮件的发送者还是不一样的。那一种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的做法我们在香港一般的说法也是不允许的。
采访结束后,章涛总经理特意请我们去他的办公室喝普洱茶,从攀谈中我们了解到章总还是一个普洱茶的发烧友,他讲到我把我的最爱的普洱茶都搬过来了,就是要表明一下我的决心!从大学时期的几次创业到今天通域电讯所取得的成就,章涛不止一次的提到他所带领的通域电讯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服务做好,这个就是我们的先天基因,服务做不好,哪怕市场规模再大,你是不能维持的。”
茶如人生,普洱茶的余香在采访结束后依然触动着我的味觉,从熟茶到生茶,从香港到北京,在感受茶文化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通域电讯入驻中国大陆地区无疑让企业在选择企业邮箱服务的时候多了一份选择的空间,对于运营商来讲通域电讯还可以提供更多IPV4的干净的IP资源以及海外通邮方案,你或许认为全球通邮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习惯了大众口味的餐馆后,也不妨碍我们走进一家特色餐厅,无疑通域电讯具有这样的香港特色,访谈中章涛表示通域电讯还会开发出很多创新的功能来满足大陆市场顾客的需求。(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