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试试像使用IM应用那样使用邮箱

 邮箱网  0条评论  5480次浏览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21:26

分享到: 更多

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电子邮件可以说是该领域元老级别的产品了。虽然对于这样的产品进行再创新免不了要受一些历史包袱的拖累,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带着不同理念设计出来的邮件客户端。邮差就是这么一款想把邮件IM(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即时通讯)化的iOS应用。

登录邮差后会发现,在界面上它和我们经常使用的IM应用,比如微信,非常相似。四个Tab依次是邮差、通讯录、文件和设置。邮差栏目展示所有收发的邮件;如果用公司邮箱登陆,通讯录会自动被分成两类——同事和朋友,展示相关的联系信息及个人资料;文件栏目显示邮件中的附件;设置栏则包含了一些个人资料及推送相关的选项。

相对于其他的邮件客户端,邮差基本遵循了通讯工具的设计思路。比如,邮差并没有文件夹,所有发出或者收到的邮件都排列在“邮差”栏目里;其他邮件客户端里都找不到的“通讯录”选项被邮差放在了非常显眼的位置;而且邮差的产品设计师在接受PingWest采访时还表示,未来邮差的IM化将会更加明显。

对于一个IM来说,通讯录是它的核心,基于邮差的设计思路,邮差也将其放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但是从邮差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不得不说这个通讯录栏目对用户的意义非常有限。比如,当我们想发送邮件时,我们总是先打开邮件撰写界面再分别填入收信人、标题等一些列内容,这是一个已经被培养了多年的用户习惯。换到IM,当我们在IM工具上找人聊天时是先选取对象再撰写信息,这也是一个被培养多年的用户习惯。从邮差的设计思路来看,它想要改变用户这个形成已久的习惯,让用户以使用IM的方式发送邮件。可是这个过程又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多少方便,比如当我想同时向两个以上的对象发送邮件时,并没有办法直接在通讯录里选取若干个对象然后再撰写邮件,我还是只能先选取一个对象然后再在邮件发送界面填上其他联系人。对于用户来说新的方式既没有给我带来很大的便利,又改变了自己已有的使用习惯,那么这让人如何接受?

与通讯录类似的还有“设置”,这是一个在IM中被广泛强化、在邮件应用中被广泛弱化的标签。邮差为了让设置里的个人资料和通讯录一起组成系统的核心也将其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可是其对用户的意义一样十分有限。

所以从目前的产品形态上看来,邮差想把IM类产品的思路揉合进邮件里,但其针对这种揉合方式而在产品层面上做出的改造却相对有限。

从电子邮件整体的产品形态上来看,虽然其社交属性相对较弱,但它是为数不多兼具工具和社交属性而又经久不衰的互联网产品。很多尝试对邮件形态再造的产品也基本上是从让其更加“社交化”或者更加“工具化”入手。所谓更加“社交化”就是基于邮件内的联系人关系让其更具备社交属性,比如Google Buzz、Seed Mail;而更加“工具化”则是更加专注于提升应用处理邮件的效率,比如Mailbox。

Google联合创始人之一Sergey Brin曾经说过:借助Buzz,人们可以在工作和休闲之间创建桥梁,拉近距离。不过Buzz的命运表明这仅是Sergey Brin一厢情愿的想法。Google所臆想的用户需求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在Gmail中集成Buzz是Google对产品的需求而不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除了Google,雅虎也曾尝试把社交网络功能加入其邮件产品中,不过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所以,增强电子邮件的社交属性并不那么容易赢得用户的欢迎,毕竟社交产品已经有了如此之多的选择。对于一个常用的工具型产品,用户并不需要那多一份的喧哗。

当我们聚焦更加“工具化”层面时,由于邮件本身是一个强工具化的产品,所以在工具化层面探索算是在加强邮件产品的本身属性。在这一层面上如果产品出色又能提高工作的效率那么当然容易受到用户的欢迎。

而回到邮差产品本身我们会发现,由于其刚发布不久,产品形态并未最终确定,所以很难界定其到底属于强社交属性还是强工具属性。在未来,邮差既可以定位于通讯工具让其工具化,也能突出用户的“个人感”让其社交化,但我想无论往哪个方向进化都要确定这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而不是产品团队因为某些既定的逻辑强加的需求。

文章来源:Pingwest

标签:邮差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