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阿里云总裁王文彬:做出“用得爽”的工程产品

 邮箱网  2条评论  192026次浏览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 10:04

分享到: 更多
CSDN/郭雪梅 

回顾在2014年已经过去的半年中,阿里云在产品开发、服务输出与生态系统建设层面的诸多动作。不难看出,阿里云的发展一直在加速。

技术和产品:以飞天分布式系统为基础,阿里云正加速完善产品体系,官方接连发布CDN、ODPS、SLS、OpenSearch等商业化产品。除产品线的打磨完善之外,新增青岛、北京、香港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也表明阿里云正在更广域的开展云计算服务。

与此同时,阿里云在半年内数次宣布产品降价,价格下调涵盖全线云产品,进一步降低用户入云门槛,仅在6月份,阿里云官方就陆续宣布数据库产品RDS价格降幅达到了历史最高的88%、香港国际带宽降价87%。

阿里云计算公司总裁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文彬(花名菲青)表示,随着规模经济效应的展现,今后云计算价格每年还将至少降低30%以上。

生态建设:随着与中软、浪潮、易华录、新奥特等更多ISV和SI企业达成合作,阿里云在布局云服务生态链方面的脚步逐渐加快,联合各类合作伙伴共同为各行业提供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体系,为美的、国家气象中心、飞利浦、九阳股份等传统行业及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在海南、贵州、河南、河北等多地智慧城市建设上也风生水起,涉足领域不断拓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阿里云已拥有近百万不同行业领域的用户,这一用户数字侧面展现了阿里云深耕5年的业绩。步入2014下半年,阿里云将在某一业务领域重点发力,还是四面出击、遍地开花?

7月14日下午7点,在阿里云北京办公区飞天谷会议室,王文彬接受了CSDN云计算记者专访。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详细阐述了阿里云的发展策略以及对产业竞争的观察。在访谈过程中,他直面所有问题,冷静而坦率的解答,言谈中可见其对工程理念的执着,对技术驱动创新的深刻认识,以及作为新一任掌舵人对阿里云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

阿里云计算公司总裁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王文彬

王文彬加入阿里集团已经有7年,担任过淘宝网首席架构师,掌管过淘宝网的软件架构规划及基础软件的搭建,2008年创建了淘宝开放平台(TOP)为淘宝及阿里巴巴的商家及开发者提供数据接口服务。历任淘宝商家事业部和开放平台副总裁、阿里商家业务事业部总经理。更早的时候,他在硅谷致力多项领域的开发及管理工作,并是JBoss Java开源中间件集群服务的核心人物,国内开源技术的实践者。王文彬见证、参与并推动了阿里集团技术的变革。而今,作为阿里云总裁,王文彬显然是阿里集团“云+端”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

转身:技术支撑业务与技术等同于业务

在王文彬看来,在淘宝做技术创新是为了支撑电子商务,而在阿里云做技术就是做业务。在阿里云,要将业务做好,技术就必须做好。

CSDN:曾负责淘宝的技术和平台,现在转而负责云计算,两个不同的平台在业务上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文彬:做技术的人都会关注技术变化,云计算可谓是我的一个情结。

从2006年亚马逊推出S3服务开始,我一直在关注云计算,并一直在思考云计算如何在阿里落地。2007年,集团针对是否应该在当下着手做云计算进行过讨论。但坦白说,那时候我们在分布式存储和大规模计算上还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如果直接开始做云计算,显然在技术层面有些跳跃。最终,我们决定先着重解决淘宝业务所面临的问题,改造淘宝技术架构,再从中积累技术经验。

2008年,王坚博士来到阿里并成立了阿里云计算,这是阿里走上云计算之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我在淘宝所负责的业务—淘宝开放平台、聚石塔等产品和阿里云计算密切相关,尤其是以云计算为“塔基”,为天猫、淘宝平台上的电商及电商服务商提供IT基础设施和数据云服务的聚石塔项目,是云计算支撑电商的典型应用。

2012年,通过聚石塔项目,我们不仅看到了云计算可以护航电商,也从中看到了云计算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具备更多可能性。2013年,阿里云在支撑双十一等业务方面表现的更加出色,支撑了2013年双十一75%的交易量,成为集团业务背后坚实的服务平台。

通过云计算支撑高速的业务发展,并不是运气使然。假设没有云计算作为基础服务,随着聚石塔这样的业务发展起来,也会因为有对分布式及弹性计算的需求而进行技术开发,但如果是技术追着业务跑,业务发展的路会比较长。而因为阿里云发展在前,业务借助云计算平台的支撑,缩短了发展路径,虽然这一过程中不免也有弯路,但却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CSDN:做云计算和之前在淘宝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有哪些挑战?

王文彬:以前在淘宝所做的产品是服务于内部,而内部本身技术水平较高,由于这样的使用特征,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对易用性等不需要太在乎,也不需要考虑多租户等问题,所以工作重点更聚焦在将性能和稳定性做上去。

但阿里云是对外提供服务输出,一方面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产品设计不仅需要保证性能、易用,还要保证多租户稳定性、安全性等,这些综合因素考验的是我们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场景,阿里云各类客户近百万,数字还在迅猛增长,而这些客户的使用场景绝大多数都不相同,如何在使用环境中满足如此多的需求,这是最大的挑战。我们要的不止是90%的满意度,即便只剩下10%,这10%的体量也有可能代表了10万甚至更多的企业,我们必须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除此以外,云计算是技术驱动的创新,如何通过新技术实现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等,这也是挑战。

所以,在淘宝做技术创新更多是为了支撑电子商务,而在阿里云做技术就是做业务。在阿里云,要将业务做好,技术就必须做好。

洞察:云计算的本质是服务

从云计算的本质是服务来定义,王文彬认为亚马逊已经深度实践云计算所蕴含的服务本质,而谷歌“技术强大,但缺乏服务的基因”,在向先行者学习的基础上,阿里云结合自身优势正在形成自有核心竞争力。

CSDN:PC+软件曾是IT发展的主流,现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IT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云计算,但也有很多企业对云计算和传统IT模式看的并不清楚。如何看待目前的云计算市场?

王文彬: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模式的改变,究其本质是服务。云服务的背后是硬件、软件、运维,三位一体以服务的方式对外输出。在这方面,亚马逊AWS起步较早,并下了很多功夫。谷歌,技术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是所有互联网企业中技术最强大的,他们解决了规模化的问题,但却没有把服务做彻底。

在国内,企业用户对于稳定、可预测性、服务一体化的需求很强,但很多企业往往在上市的时候才会突击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这些企业对IT系统纵有强烈需求,但认知不足,对云计算认知更为粗浅。面对国内市场这些技术认知较浅,却渴望通过IT提升生产效率快速占领市场的企业,服务变得更加重要。服务体系,是商业化产品应用的支柱,阿里云的背后是已经积累了几年的服务体系,包含售前、售中、售后,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竞争核心。在我看来,很多传统厂商现在并没有获取真正的云计算服务,被提供的更多是虚拟化+SaaS服务。而真正的云计算服务,不会让用户投入高昂的费用买硬件和支付软件授权费,而是提供弹性的、可扩容的、随需配置、低成本的服务,这是一种真正的服务模式的改变。

云计算确实是改变中国IT格局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是对IT系统化的改造。从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来看,云服务的出现,不仅会改变整个IT使用模式、周期,同时使得企业在IT系统上产生的大数据可处理变得可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云服务和数据)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但云计算能够带来的显而易见的优势还没有被很多传统企业所认知到,这一过程,犹如电商的发展过程。09年前后,很多线下品牌不相信线上电商能够做起来并对线下带来冲击。在他们看来,线上电商更多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几年过去,数据说明一切。相比线下昂贵的租金、落后的供应链体系、居高不下的库存、为保证利润而不得不提升的单品价格、差强人意的用户体验,同样质量、更高性价比、用户体验更佳的电子商务,消费者已经用选择投了票。传统IT架构和云计算的对比也是这样。持续上升的硬件、软件、运维、服务成本、厂商锁定的传统IT模式,在拥有更多自由选择权、按使用量付费、价格更加平民、服务更加便捷,体验更好的云计算的面前,将很快会被后者所取代。

CSDN: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成长与细分市场的逐渐成熟有目共睹。如何看待中国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格局?

王文彬:在我看来,私有云是个伪命题。我们对云计算的认知和定义是一种公共服务,如同水电一样,用户只需要使用但不需要自建电厂。很多人在讲私有云,但私有云的背后其实是迎合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因为对云计算的不信任,认为数据、资源、应用放到私有云中更安全。但企业的数据中心安全,还是云更安全?这需要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构建信任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人们选择将钱存到家里转而存到银行的过程一样。现在,无论从投入、使用率、简单易用水平等综合因素来比,云计算都显得更有优势。阿里云已经具备向各行各业输出服务的能力,例如帮助政府提升IT技术架构所推出的一系列智慧城市概念的落地计划。

但出于国内监管机关的一些特定要求,针对有些旧有资源需要保护、新业务需要上云的企业需求,阿里云即将对外发布新的服务,保障用户既能享受云计算的弹性、灵活和易用,又能利用既有投资,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发展:阿里云的增长会更加迅猛

阿里云计算服务正在覆盖更广泛的行业与领域,并且已经拥有近百万用户。2014年上半年,阿里云四面出击频频发力,王文彬说:下半年会更加“多点开花”。

CSDN:从技术、产品、生态伙伴等方面来看,阿里云发展迅速,背后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王文彬:阿里云已经对外提供了15项云计算服务,所有新的服务都在aliyun.com上,从中能够看到阿里云在不断完善云计算产品,提供更多服务,下半年我们会推出更多创新的产品,产品的纬度会更多。坦白说,今天阿里的核心是在中间件上,很多中间件的核心都可以迅速变成云服务,这是阿里的强项。在业务布局上,我们确实在“多点开花”,不同的战略合作有助于构建阿里云中长期的服务能力及生态系统。

CSDN:互联网提倡免费模式,对于海内外云计算市场频频掀起的价格竞争,如何来看?云计算是否会实现免费服务?

王文彬:对于海内外云计算价格战,云计算的资本密集性类似零售行业,也许短期可以不计成本来降价促进销售,但中长期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云计算服务提供者比拼的,是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率。我们会持续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以阿里云青岛节点的价钱为例,比起其他节点的公开售价便宜了10%,是因为青岛数据中心的成本比其他地方都低。我分享一个数据,从去年开始云计算最畅销的一云服务器机型价格下降了87%,平均云服务机型价格也下降了40%左右,每年有些服务都在固定降价。但这背后并不是赔本卖服务,而是因为规模效应导致硬件成本在降低、软件成本也在降低。对比其他竞争对手,我们有能力一直通过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来实现降价,将实惠反馈给客户。低成本之外,关于云计算的免费使用,我们有一定免费的额度给新进来的企业,便于他们尝试使用云计算;另一方面,在垂直解决方案中,云计算作为增值服务出现,是有免费的可能的。

生态:公布新体系规划,支持ISV/SI转型

Gartner最新报告显示,公有云将按照年均25%的增长率达到44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传统IT市场(私有云/混合云)虽然增速在4%左右,但是市场规模却可以达到20,000亿美元。在被公认为公有云的三大客户群——网游、视频、电商之外,传统行业如金融、制造、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等,上“云”速度在明显加快。要覆盖这个庞大的市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竞争,更大程度上就是生态系统之争。拥有更加完善、成熟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者,更会胜出。

CSDN:未来,阿里云生态构建的新动作会有哪些?阿里云如何帮助中国传统的SI/ISV转型到云计算商业模式?

王文彬:云计算市场的成功,关键是看生态。我们正在加紧布局生态体系。云计算生态圈和传统软件合作伙伴不一样,价值链条完全不同。针对云计算生态链条,我们希望能够将云计算盈利模式讲的更清楚。原来,中国的渠道更多是通过卖硬件赚钱,卖数据库赚钱,但现在通过云计算如何赚钱,需要新的体系规划。我们有计划公布体系规划,其中也包含扶植计划。

SI/ISV企业是云计算生态链条里重要的一环,在他们的传统服务模式中往往牵扯到很复杂的关系,尽管客户和企业付出高昂的成本,但赚取利润主体的是传统IOE;在项目中,成本的不透明等原因,都会成为导致客户和企业不满意的因素。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比云计算,阿里云可提供的基础云服务成本都是透明的,SI/ISV可以在上面做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利润空间完全属于SI/ISV,除开发成本可节省1/3以上,还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富有性价比的方案,提供更有空间的增值服务,不再只是单纯卖硬件、卖中间件、卖数据库的企业。对客户而言,基础硬件设施价格是透明的,能将更多资金放到和业务相关的技术开发上。产业链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有挑战,但更多是机会。我相信,有一批人,真正想在云计算中做事情的人,会发展上来,成为一种凭实力来赢得市场的正能量。

CSDN:阿里云今年已有近百万用户,其中哪些是会继续重点开拓的行业?

王文彬:今天的阿里云用户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虽然需求比较简单,但这些移动互联网开发用户也许明天就是另外一个腾讯、百度。如同淘宝一样,有很多中小企业,但也有很多大企业在。我们不会侧重哪一类客户,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可以并行,不需要牺牲哪一个,因为阿里云是通用的云平台,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基础需求。对于大企业的特殊需求,垂直行业方案,阿里云肯定是与合作伙伴一起来做的。

挑战:以客户为导向,做出“用得爽”的工程产品

服务对云计算而言至关重要。之前业界对阿里云的稳定性一直有所担忧,比如之前的大掌门事件。但最近从微博上搜索,已经很少看到客户的负面反馈,阿里云的口碑有了明显提升。王文彬将这归功于“以客户为导向,重视工程产品”的理念实施,他说:“我的目标很简单,要做出让客户用得爽的云产品”。

CSDN:在产品稳定性和体验方面,阿里云都做了哪些工作?研发、客户售前和售后支持流程方面有什么调整?

王文彬:我一直在提倡,要以客户为导向。

第一,要看客户需要什么,而不是你想做什么。

第二,团队要更加重视产品服务质量,而不止是技术,如果飞天不能转化成产品提供给客户使用,那只能算是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团队设计的东西是不是满足了客户需求,是不是对稳定性有所追求,是不是有很好的易用性,甚至包括使用文档、教程、论坛等,是我非常看重的。

第三,将有能力的人放在对的位置,能够将彻底将产品和服务融合起来,实现以客户为导向。当流程更加顺畅,阿里云产品更加专业、好用、稳定、服务更加及时,体验自然就慢慢好了起来。我们内部非常重视来自微博等渠道的开发者反馈,并作为衡量产品好坏的参考值。在提升服务体系方面,以工单为例,安排回复工单的都是懂云计算产品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根据客户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回答。我相信,只要我们足够重视产品和服务细节,即使产品还有问题,但我们一直在改进,无论是普通开发者还是企业用户都可以感受到阿里云的进步。我的目标很简单,做出的是让客户用得爽的产品。

分享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我们内部在进行一个挑战活动,只要你找出目前阿里云线上云产品的Bug,订购的钱(使用费)由我们的技术负责人来付。据说他已经付了几万了。我们内部做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研发人员对产品的使用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入研发设计,让产品更有生命。

采访后记:

我们的采访是在ODPS产品沟通会后,接着一个问题开始的。

ODPS,对内是阿里集团30多个事业部唯一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对外,以RESTful API对外提供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其他数据应用服务。王文彬为之站场,并称其为“中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里程碑”。

我在提问环节“挑战”王文彬的一个问题是:“原计划4月或6月就对外的ODPS,7月才正式发出。Delay的原因是什么?”

他坦率地说:“当用户把身家性命放在云上时,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是我们必须要首要考虑的,ODPS是数据开放处理服务,要实现SLA,要实现多租户,满足成千上万用户,实现60%以上‘上座率’,这些问题都需要反复测试,这个过程导致比预计发布的时间晚了一些。”

从这个问题开始,王文彬对工程理念的执着贯穿采访的始终。

王文彬为5岁的阿里云设定了多重目标,但每个目标的实现都不容易。阿里云,在新的征程中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阿里云王文彬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