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最大IPO上演“最后的疯狂”

 邮箱网  0条评论  5753次浏览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08:55

分享到: 更多

百度百家/阳光

再过10多个小时,阿里巴巴就要在纽交所敲钟了,几天之前,一则名为“马云创业初期吹牛视频”的创业鸡汤也悄然开始在网络上和微信圈里传播开来。对于马云和 他的团队来说,此前15年所有的“隐忍”,都是为了9月19日这一天去美国资本市场“收割和释放”,除了值得庆贺之外,无可厚非。

这也是典型的阿里式公关节奏,一边是阿里人喧天的庆功锣鼓,一边是施舍喂饱屌丝们的心灵“鸡汤”。

可是,如果你对阿里巴巴的发家史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生下来就“志存高远”的公司,因为除了“最大”之外,你几乎找不到更恰当的形容词来描述阿 里巴巴这个国内商业中的“庞然大物”了:“最大IPO”、“最大市值”、“最大融资额”、“最大电子商务公司”、“最大C2C和B2C平台”、“最大支付工具”、、、、、、

阿里巴巴:资本下的“金蛋”

关于资本如何“嗜血”,英国政治家托·约·登宁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名言: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

从“新经济”一词诞生之日起,众所周知,商业互联网就是依靠资本力量催熟的。然而,对于资本爱憎难分的态度,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 种是承认规则的合理性,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另一种就是当当李国庆和马云的“纠结模式”,前者曾经抱怨当当在美上市时的承销商大摩(摩根史坦利)给当当股 票发行价定得太低而不断吐槽,甚至在微博上和“大摩女”公开对骂,后者则是在和雅虎展开了长达10年的股权拉锯战,互有腹诽和公开指责。

资本家和创业家从来都是短暂合谋的甜蜜的“露水夫妻”。7年前的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3.5港 元,收盘价达到39.5港元,首日涨幅近200%,超额认购256倍,市值高达257亿美元,超过当时的百度和腾讯,成为中国网络第一股。此前的申购过程 中更是冻结散户资金超过4530亿港元,创港交所历史之最。4个月后,市值即缩水1500亿港元,最低时股价跌至3.46港元,在2012年2月公布其私 有化消息前,其股价也不足10港元。2012年6月20 日,阿里巴巴以13.5港元(即5年前的发行价)完成退市。有评论认为,阿里巴巴“上市五年,使用了股民为其带来的几十亿美元无息贷款”,而媒体则称马云 是太过高明的资本玩家,5年间“用平价买进一个净利润增长了6倍多、现金增长了25倍的企业”。5年,阿里B2B平价退市,股民分文不赚,而同时期的百度 和腾讯的股价收益超过了10倍。

今天同样的故事正在发生,只是故事的场景挪到了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

   (纽约投资人排长队接受“电商沙皇”马云的觐见)

2014年9月9日的纽约沃尔道夫酒店,近千名投资人在大厅排起了长队,光电梯等待就需要40分钟,为的就是要接受中国“电子商务沙皇”马云的觐见;路演两天即获超额认购;发行价或将因此上调至70美元、、、、、、

阿里巴巴强大的宣传机器一旦开动,大戏的锣鼓就敲响了。好在美国的股市不像港股,中小投资者本来就不多,也不至于太狂热,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理解不多的中国公司,除了“中国概念”外恐怕也兴趣不多,就要看那些资本大鳄的胃口了。

对于2014年整体股价表现还不错的中国概念股而言,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事先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毫无疑问,它依旧是今年资本市场下的最大一颗“金蛋”。

中国的私募操盘手们会不会去漂洋过海打新股,并当天抛售?上市首日,阿里股票大涨还是会大跌?机构投资者们会不会竞相抛售还是长线持有?十几个小时之后很快就见分晓。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时,有业内人士估算,大约200亿美元左右的内地民间资本参与了当年阿里巴巴的新股申购,这一次会有多少?相信嗜血的资本巨鳄们早就嗅到了利润的腥味。

马云的管理文化:合伙人制度还是“中国式管理”    

9月15日,香港。这应该是此次阿里上市前路演的最后一站。马云用不着锦衣夜行,这一曲衣锦还乡,高调对记者表态:“香港失去了阿里巴巴这个机会,我自己觉得是阿里巴巴错失了香港”,当然,他不忘补上一句:“香港必须为自己为年轻人的未来改变。”

港股因为坚持一贯的同股同权原则而拒绝了坚持“合伙人制度”的阿里巴巴,孰是孰非,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是,马云的提醒同样也可以放在阿里身上:

“阿里就不能为互联网的未来作出改变吗?”


(港交所主席李小加,2013年他的马云的论战令人印象深刻,后来阿里才不得不转道美国纽交所)

不论是同股同权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特别为互联网创业公司设计的AB股制度(创业者作为小股东时,依旧可以通过B股放大公司投票权以保证自身在公司业务上的决策地位),都是一整套成熟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后者,广为Google、Facebook等引入风险资本的互联网公司使用。但阿里的“合伙人制度”最核心的内核是保证阿里的核心管理层为千秋万代所不能移的“家里人”事业,像30个合伙人有权提名公司CEO,以及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等等,都是马云及其团队的独家发明,这样的制度同样充满了难以向外人解释的“中国特色”。

阿里巴巴的“中国式”管理风格还不止于此。像骨子里快意恩仇、非黑即白的武侠文化,像极了水泊梁山中农民啸聚起义时“打下江山兄弟人人有份”的山头文化;马云所推崇的江湖里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也,这些与商业文化中的灰度色彩(任正非语)与互联网行业倡导的透明度和发动群智文化背道而驰。

阿里管理文化中最核心的要义就是“控制力”,从满足一个人的控制欲到满足一群人的控制欲,是一种农耕时代的小农思维方式,它和所谓的“新商业文明”格格不入,至于“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之类的说辞都只是贴在墙上给“外面人”看的宣传标语,当真你就显得太认真了。

淘宝的商业模式:人口红利还能吃多久?


    (淘宝提供流量、天猫负责收割的阿里商业模式)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提交的招股说明书,2013年1-9月,其中国零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3%左右,这是最大头部分,主要是指来自天猫和淘宝的广告收入(包括竞价排名)和佣金;如果再加上国内国际电商的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为11.4%),电商收入所占比例为95%,其他包括云计算、高德地图、小额微贷等在内的业务统统加起来不过在5%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论。

这样看来,阿里的收入模式严重依赖电子商务,尤其是来自淘宝和天猫的这一部分,其中,广告收入大约占比57%,天猫交易佣金为25%。这一商业模式在阿里巴巴路演时公开的PPT上赫然浓缩为一个英文单词“traffic”(流量)。

我们姑且称之为“流量模式”——800万淘宝上的活跃卖家,吸引了2.3亿活跃买家,在这基础上,阿里又盖了一个金字塔——天猫上的4000家网上零售商。淘宝负责贡献流量,价值类似于“腐土”,天猫负责收割利润,那是利润金字塔上的明珠部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对淘宝中的假货横行睁只眼闭只眼了(没有便宜假货,哪来滚滚流量?)为什么每年“双十一”的运动式营销“苦了百万人,幸福了几千家”了,那些赔着本也要赚吆喝的就是也为天猫贡献白花花的流量价值啊。

事实证明,到上市这一刻为止,阿里依旧采用的是刀耕火种式的农民收割方法获取利润,坐享的只是那800万中小卖家和上亿淘宝客充当的“人口红利”,可是这样“杀鸡取卵”式的收割,人口红利还能坐享多久?

阿里的未来:生态系统还是土豪圈地?

    (阿里右侧的生态系统更像土豪式圈地)

在马云赴美的路演报告中,有好事者统计了一下,他一共24次向投资人强调了“生态系统”这个词。

用老外爱听和听得懂的词讲故事,这是中国概念股赴美上市的不二法则,姑且不论真假。可是,阿里巴巴近年来近乎疯狂的收购行为,真的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还是土豪式圈地,还是有待商榷。

还是回到那张路演PPT上。在阿里的“生态系统”上,左侧列举了阿里巴巴所有的电商业务,右侧则是阿里最近收购或者投资的新浪微博、高德地图、优酷等等。生态系统说白了就是商家锁定客户的核心能力,各种业务应用之间可以通过业务协作为客户提供统一的畅快体验,在这一点上,阿里依靠收购一两家媒体公司或者高德地图这样的应用服务,整合有没有完成且不论,可这样的通过收购来“捏大饼”,离生态系统还远得很。

更大的隐忧还在阿里未来的业务架构。阿里高层深知淘宝“流量模式”的无法持续,这才有了近年来的大肆收购:从医药、文化产业、电影、教育、物流、、、、、、阿里的战线拉得已经比马奇诺防线还要长了。

“从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天下没有不做的生意”,只有一字之差,阿里以土豪圈地的做派一步跨越。

价值延宕:让资本家永远保持饥饿状态

回顾阿里15年来的成长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的灵魂人物——马云作为战略和营销高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运作能力,除了阿里声震业界的公关部外,还有一个广为传诵的例子可以证明之——在国内互联网业疯狂烧钱和后来最萧条的时候,马云几乎从未动摇,别人烧钱时他默默地在杭州“干活”,别人大放悲声时,他把金庸大侠和众多互联网同仁请到西湖去“论剑”。


(百变马云,阿里发展历史上的诸多战略魔术大法皆源于他的“善变”)

白手起家,马云对付资本家更是自有一套战略和方法体系。阿里成长历史上,孙正义和杨致远代表的“资本大佬”对其影响深远,这才有了2007年B2B业务在香港的上市摘取果实,可一旦发现依靠“人民运动”式的销售模式无法支撑公司业绩时,马云和他的团队又在C2C业务(淘宝)和后来发展出的B2C(天猫)上安全落地,可以想象,阿里在美国上市后,一旦这一块业务出现增长停滞甚至快速衰落,马云要将“舅舅家的家产”再装入上市资产囊中,在资本市场祭出另一面新的大旗——上面写着“支付宝”三个大字连带可以无边畅想的网络金融业务。

从阿里巴巴B2B业务到淘宝、天猫再到支付宝,马云的“七十二变法”可以让资本家永远可以保持“饥饿状态”,我们称之为“价值延宕”模式——就像在小狗面前晃着那块诱人的骨头,阿里不断变化着的明星业务永远在吸引着那些追逐“100%利润”的资本家们快速跟进,而马云就像那个魔术师,一边掏东西,一边还在想着下面该出什么货色了。

标签:马云阿里巴巴阿里上市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