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Inbox测试:未来它不是个邮箱了

 邮箱网  1条评论  9888次浏览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15:00

分享到: 更多
文/杨琳桦

Holy Shit.诸多细节,走 Inbox 逻辑竟然走了我一个多礼拜。上周一晚去谷歌蹭饭,顺便要了一个 Inbox 邀请。想测试谷歌新邮箱的中国朋友,可以给它发邮件:Inbox@google.com,谷歌同时支持朋友邀请和写邮件申请两种方式索取 Inbox 权利。


另外,我觉得 Inbox 取代 Gmail 毫无悬念,只是时间问题。它们底层数据全粘在一起,只是界面表现不同,也没当年腾讯内部张小龙折腾微信和看 QQ 移动版哪个胜出的纠结,Inbox 和 Gmail 产品总监是同一个人:Alex Gawley。

再加上是像谷歌这样具有号召力的公司,外部用户投票基本没意义,谷歌已经帮我们做了选择,因此 Inbox 只是 Gmail 一个“升级”版。也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需要什么移动邮箱,而是谷歌怎么理解电子邮箱的发展趋势或未来。

我能马上适应的

我能马上适应的,也就是立刻能对我产生价值的,基本是两个东西。

第一,谷歌非常强调“非结构化数据”,非常非常强调。

这是我能看到的,Inbox 区别于 Gmail 最大结构性变化之一。也就是说,Inbox 对“附件”的优先级设置,甚至排到用户进入邮箱的第一个行为逻辑:这时,你可能还看不到邮件全文,但却可以马上流畅地打开附件,并阅读它。


附件的面积呈现,几乎是正常邮件 Content 的几倍之大。这些附件可能是:图片、PPT、PDF、语音或视频等。

这和过去那套老电邮包括新电邮完全不同。我猜测:可能也和各类社交应用正大幅消化/取代原主要以电邮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关。唯剩下:一些重量型文件包括重要文件、视频等传输类应用,较难取代,也就需要在邮箱语境,更凸显它们的重要。

后来我查了下谷歌自己对这一变化的说明,它称其为“Highlight”功能:原来不仅包括“附件”,所有谷歌通过技术识别认为是重要信息,面积全被放大几倍强调。

但目前谷歌后者做得不彻底,比如我过去订购的携程机票,未带附件,它同样做重要信息因此面积被放大好几倍处理,而我的 Uber 收据单就没那么幸运了,和过去一样大小的正常邮件。

第二,对用户注意力分层。

目前,我手机上有 5 个电邮 App 在做测试,但 Inbox 是唯一一个,让我有“立体”感觉的东西。

我一直觉得:PC 和 Mobile 用户体验区别之一,前者因沿袭大屏幕一站式思维,各个功能的集合,它更像是在二维平面,所有东西都在一个水平线铺开,但用户在移动应用里行走逻辑,它有层次。

换句话说,走到 A 场景,用户行为逻辑不是在功能 1 或/和 2 或/和 3 或/和 4 中一下全部展开,而是有所重点。同时你在里头天马行空地乱转,也总是回得去。

因此,我很敬佩 Inbox 右屏底部那个“大红色+”圆圈,包括它很容易被忽略的圈边阴影(三维感觉)。这是一个“门”的感觉,它提醒你:无论在迷宫里走得多远,不要忘了你到这里最重要目的:写邮件。

好吧,今天刚刚看到的消息:有道云笔记已经抄啦,请对比左右图下方那个不同色圆圈。


另外“Bundles”功能,美国媒体已经讨论很多。这其实也是一个对用户注意力的分层。和之前 Gmail 允许用户自定义邮件内容分类不同,谷歌按生活场景强制将其分成旅行、购买、推广、金融财务、社交、论坛及 Updates 七大种类。

如果按我自己以前分类,很土的,什么“Work”、“Personal”之类,谷歌的强制分类也显示“Consumerization”特点,物理空间上,人类对生活和工作的区分可能越来越强调,虚拟空间状态倒是整个反过来,哪有什么工作、个人生活之分或者之分的必然。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再增设新分类,或删除谷歌原有分类,同时注意右上角“Move to”功能,可以把谷歌尚未聪明到一定程度导致的错分类邮件,调整回它应该去的位置。今天还和原谷歌地图的一个朋友聊,说到谷歌哲学,谷歌的 Philosophy 就是:

我全部免费,无限免费,我让用户越来越多,并且我相信每个用户的动作/Feedback 都有价值,Feedback 越多,产品也就获得更快/好改进。因此一旦涉及数据类应用,比如谷歌地图,谷歌应用用户数就能滚雪球滚起来。

那么“Bundles”到底有什么好处?目前对我最大好处是:再也不用一封封删邮件,全部像冲大便一样冲掉。

回到本文第一张图:谷歌把我所有来自 LinkedIn、Facebook、Meetup、Quora 和 Goodreads 等社交类网站发来的东西都整一起了,归到“社交”分类;把我戴尔、BCBG 的 Promos 邮件全整一起,则放在“推广”分类。

据说,平均一个美国人每天收到的促销活动电邮是 50 到 100 封,但要你取消订阅又不愿意,因为有时真能淘到好东西。现在都解决了。

不过“社交”这块,也有人大呼小叫说这容易“误杀”,因为团队工作沟通很多在 Facebook 进行。我肯定不是这样的人,一些重要联络事宜,通常直接上独立网站页面处理,比如 LinkedIn,所以这不对我造成困扰。包括谷歌自己,对这一分类功能的描述也是:Get rid of them with one tap!

我将被培养的习惯?

但对被美国网民热议的“Pin”、“Done”、“Remind”功能,对我这种老 Gmail 时代倾向所有邮件尽量第一时间处理的人,就一时没搞懂,因为这对原有的 Gmail 逻辑是个全新理念。

首先说说“Pin”,下午还和朋友聊天,他以为是原来的“置顶”功能,但 Inbox 初衷不是这样。如下图,它强调的是对邮件动作“可追溯”。


换句话说,对那些你需要不断追踪进程或想等会处理的邮件,现在你可以把它“钉”在这里,这样一按上面大头针,所有这些待处理邮件一览无遗。我的理解是:相对过去 Gmail 给类似邮件加上各种标记的动作,Inbox 的处理方式:直接给了它一个过渡空间,又是一个三维概念。

而当你觉得已经完全处理完邮件,往右一滑,它就掉到了“Done”的分类。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很多新移动邮箱 App 都是往右一划,表示“删除”,但谷歌可能意识到:用户在小屏幕移动端动作太快,非常容易误操作,把一些重要东西删除。

实际上在 Inbox 理念,往右划表示你已处理完毕,它并不是扔进垃圾箱,而是归类到“已结束”。同时 Inbox 故意把“删除”这个功能,在另一注意区间帮你把注意力区隔开了,你得把目光网上看,然后点右上角“Move to Trash”,它才会真正被扔进垃圾箱消失。

 

“Snoozed”(暂停)功能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右按一下出来一个页面,谷歌会问你:你准备在什么时候处理它?

比较神奇的是:一旦你确定时间,比如明天早上,它就会神奇地从你收件箱消失,直到你设置的时间,再像个宇宙飞船飞回来。不过,它始终在邮箱二级页面右侧那个 “Snoozed” 大分类里。

未来,它已经不是邮箱了

最后,我一直整不明白的一件事是:就是无论我问几个人,从中国回来的,或在湾区呆了 20 年的,没一个人意识到:Gmail 移动 App 不支持添加其他邮箱服务账号,比如雅虎、Outlook、QQ 邮箱等。Gmail 或 Inbox 竟没这个功能。

但这不符合逻辑。如果说,人间缺乏一个基于 Mobile 的重拳邮箱产品,Inbox 现在正扮演这个角色,它理所当然应支持其它邮箱,因为用户对移动设备的期待,就是在一个入口解决所有同类服务问题,而不是一个个去登陆各邮箱 App.

所以,我使用 iphone 的朋友,基本是在机子邮箱设置上直接输入所有邮箱账号,解决这个一站式掌握所有邮箱问题;而我这样的 Android 用户,Galaxy S5 到我手里,屏幕上就有一个自带的第三方 Email App,它集成所有邮箱服务。

也就是说,原来我们很多人误以为 Gmail 有或 Inbox 应该有的这个功能,其实是因为我们在移动端对 Gmail 依赖度很低,甚至基本不用它服务。

但根据我查询的数据:截至今年 2 季度,全球电子邮件数量已有 48% 是在移动端打开;而今年 1 季度数字甚至更高,达到 50%.

谷歌的确需要在移动上重塑一个产品,保持它的打开率。但从这个逻辑来讲,谷歌为啥不像 Acompli 等其它刚冒出来的移动电邮初创 App 那样把所有账号整合进来?

“Remind”解开了答案。从它可以、并鼓励用户在上面写“To do list”,并用“Pin”和“Done”全套组合来管理这些行为看,Inbox 或许并不想:把它往集合多个邮箱横向发展,而是从深度挖掘个人用户需求的 Personal Assistant 纵向发展。

以后,如果我把几点钟做什么事、今天要干多少活 1、2、3、4、5 都写在这里并“Done”它,还有印象笔记什么事?


实际上不仅仅是邮箱,谷歌原来 PC 端对互联网入口的控制“搜索”在整个移动领域都被压缩了,Android 操作系统纵然帮谷歌扳回一局,但谷歌需要更多入口。对 Inbox 的未来,也许它已经不仅仅是个电子邮箱了。

文章来源:iDoNews

标签:google邮箱Inbox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