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的放弃互联网控制权了?

 邮箱网  0条评论  4325次浏览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21:41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10月3日消息,10月1日,美国政府终于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移交“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从而结束对这一互联网核心资源近20年的单边垄断。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美国真的放弃了互联网控制权了吗?事实上,这次“交权”并非美国政府心甘情愿,而是在国际社会强大压力下的一点点让步。同时,美国政府也不是随便“交权”,而是设置了严格的前提条件,并设立了复杂的制衡系统,以保证自己在形式的“交权”后仍拥有隐形的控制权。

“交权”并非心甘情愿

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ICANN成立于1998年,根据与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合约,它承担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管理、互联网协议(IP)地址分配以及根服务器系统管理等职能,而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对这个机构如何运行具有最终决定权。

自ICANN成立之初,美国政府就承诺未来会交出互联网域名系统管理权,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直到2013年,“斯诺登事件”曝光美国情报机构大范围监控互联网后,为了平息国际社会的愤怒,美国才于2014年3月宣布加速移交进程。

美国南加州大学互联网研究专家洪宇说,美国政府在互联网顶级域名分配上一直保持单边主义的垄断性控制,构成单极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威慑力,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不得人心。“斯诺登事件”戳穿了美国自称的“开放互联网守护者”假象,严重削弱了它在互联网外交政策上的道德基础。同时,互联网已由一项前沿技术转变为全球性的基础设施,逐步受到世界各国法律的规范。在此形势下,如果还在最基础的互联网资源层面坚持一国特权,没有太大意义,反而让美国政府陷于被动。这些都是导致美国最终决定“交权”的重要因素。

域名产业“格局”未变

应该说,在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局交出对ICANN的控制权后,表面上美国对域名管理的行政干预能力确实大幅削弱,但美国已充分利用最后一段时间的权力,为ICANN今后的演变埋下伏笔,“多利益攸关模式”就是关键。

所谓“多利益攸关模式”,是指包括学界、民间组织、行业组织乃至政府等多元参与。但为了避免交权后被其他政府或某个第三方控制或者“恶意接管”,在移交条件中,政府及政府间组织被限定为政策制定顾问的角色。超过160个国家的政府整体作为一个咨询委员会参与进来,必须在委员会内部达成共识之后方能发布政策建议。因此,ICANN独立接管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后更可能走向“私有化”,而非多边政府运行。这并不符合世界其他国家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巨头在“多利益攸关模式”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而美国将通过比其他国家强大得多的企业、硬件和软件技术、人才等优势继续保持影响力。

洪宇认为,虽然“全球互联网多利益攸关社群”原则上支持多元参与,但实际上互联网企业将拥有极大影响力,所以这次移交获得了亚马逊、谷歌、思科、微软和脸书等巨头支持,而这些都是美国企业。另外,最具商业价值的域名资产,如顶级域名中最大的“.com”、排名第五的“.net”都在美国企业威瑞信手里,不会随着此次交权而改变,“域名产业的政治经济格局暂时没有变”。

美国法律将继续发挥影响

此外,对今后的互联网管理,美国法律的控制也仍然存在。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局长劳伦斯·施特里克林曾表示,ICANN会“一直并将继续受到(美国)反垄断法的制约”。交权方案也明确指出,这个机构的总部仍位于加州,必须遵守当地法律。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米勒指出,美国法律将继续影响这一机构。

从长远看,ICANN未来是否有可能在美国之外如瑞士建一个平行机构,以提升其国际化合法性,目前仍不得而知。

可见,美国“交权”迈出了互联网全球共治的一步,但互联网要真正摆脱美国的隐形控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标签:互联网信息安全美国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