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使用的通信方式

 邮箱网  1条评论  10121次浏览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11:54

分享到: 更多
编者按
 
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亲笔写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时代在变,通信方式也在改变。
 
自从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以来,人类的通信方式也丰富起来,电话、手机、互联网已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接受这些新的一切的同时,也渐渐地丢弃了老旧的通信方式。虽然科技的进步总是会让一些怀旧的人伤感,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E-mail不再让信件 “在路上”,QQ让我能看到大洋彼岸的你,微博让你24小时全方位的了解我,微信打破了我们交流的时空距离。
 
现在,我们的沟通已经离不开短信、E-mail、QQ、微信,我们了解彼此也从长长的信件过渡到QQ空间、微博以及人人网。我们正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几乎不受限制的当下,我们似乎有些被 “逼”得喘不过气来,仿佛不去关注别人、不被别人关注就会与社会脱节。
 
当互联网在全国普及时,博客开始盛行,但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会被微博取而代之,而就在微博迎来自己的顶峰时,微信——这一更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产生了,也说不定现在风靡的微信在某天会被更便捷的通信手段所替代。当然,微博、微信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飞速发展,什么样的生活节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无论是打电话、聊QQ还是发微信,这些都只是我们了解彼此的方式,它们也许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 “小清新”将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改变的仅仅是通信方式,改变不了的是我们渴望被感知与关爱的心。
 
微博:今天,你@了吗
 
“真爱你有木有?上帝告诉我,这事问微博。”不经意间,一种不过140字的微博客,悄悄溜上指尖、走进生活。
 
无人问津、一夜疯长、遍地开花——这是众所周知的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尽管始于偶然且慢了一大拍,但毕竟,我的微博生活也多姿多彩地开始了。2012年10月,我的9岁的孩子,在拥有QQ号、多多号、米米号等一系列令人眼晕的各类上网号码后,突然要求我,“爸爸,帮我注册个微博吧!”一怔之后,我恍然想起,每日匆匆上网、匆匆下网,还真辜负了新浪、腾讯、网易这些热闹网站上的静静等待点击的“微博”。
 
注册、填信息、起网名……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孩子顺利登录微博,并发了第一条微博:嗨!看她忙着加关注,又忙着评论别人,还不忘认真地@,我忍不住也注册了自己的微博。我想,如果没有值得关注的人就只关注孩子,如果孩子没有粉丝我就当孩子的粉丝。
 
“肿么了前一秒还说给力,肿么了下一秒就说放弃?”忙乎了三天,孩子的心性一退,就再也不问津了。倒是我,真忙乎了起来,不是晒心情就是秀快乐,不是写奇闻就是发照片。两个月下来,虽然发博隔三差五,倒也网罗了一干粉丝。关注别人,被别人倾听,我很是小小得意了一阵。
 
随后,职业的毛病诱使我研读了关于微博的种种传奇。微博用户以数亿普通民众为主,具有民众参与广、信息传播快等特点。以微博之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人人可以发新闻,可以反腐败,可以传爱心。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拥趸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你我皆“媒体”,有网络有正义就@一切。
 
要知道,现如今姚晨微博上发一句,3900万人都能看到。因为,他们都是她的粉丝。那么,微博你有木有?今天,你@了吗?齐作权

短信:明天你还会发吗
 
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手机短信达到了前所未有、难以超越的高度。只是在一个智能手机和无限量网络数据的世界,一个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握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曾经如日中天的手机短信还能继续生存吗?
 
1992年,当英国工程师尼尔·帕沃斯发出了一条 “圣诞快乐”的短信,从此开创了一个手机短信的时代。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短信在这片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土壤上迅速成长,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一时间短信文化、拇指一族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短信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首当其冲要算拜年了,到2003年短信拜年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春节短短7天假期全国短信发送量达到70亿条。
 
手机短信在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垃圾短信、骚扰短信蜂拥而至,“黄段子”也成了不少女士挥之不去的困惑。冯小刚的一部《手机》,让多少男士唏嘘不已。难怪英国《卫报》在总结短信时这样说:“它帮助拯救了无数生命,也曾毁灭婚姻,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并为移动运营商创造数十亿美元利润。”
 
物盛则衰,千古不变,只是没想到来的如此之快。就在去年,当人们为这个20岁的 “年轻人”庆祝生日时,场面多少有些悲凉,大多数媒体都在预测:“短信将死?二十岁生日已到迟暮之年”。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随着新生代的QQ、微博、微信急速成长,走过了近21个春秋的手机短信已经萎缩、衰老,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它正在远离舞台中央。但是,也不必太过悲观,即便使用量减少,短信仍具有相当的价值。它仍是最便捷最快速的沟通方式,不用担心手机型号、网站以及运营商的不兼容,而且这一点不会变化。
 
普希金说:“一切过去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只是手机短信想说的是“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我们相信,无论何时手机短信都不会缺少忠实的拥趸。
 
记者 杨珏

手机:从阿尔卡特到诺基亚
 
法国有个足球明星叫阿内尔卡。我用的第一款手机与此人有关,两者籍贯相同,名字相似,它叫阿尔卡特。
 
手机,是个革命性的出现。于人的生活和发展的意义,如何估量都不过分。一件事物的重要程度和它与人的亲密程度成正比例,手机就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成为随身携带的必备物件之一。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需要通过手机来实现。用离不开来形容,应不为过。某日,忘拿手机,对未知事件的恐慌,那种焦灼和不安,很多人是有体验的。
 
所以,手机很重要,就像出门要拿的钱包一样重要。
 
然而,十年前,我并未认识到它是如此重要。那是诺基亚如日中天的年代,3300已在同学间广为流行。
 
我向来对流行是不感冒的。我的同学何峰颇为懂行,出于他的推荐,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叫阿尔卡特的牌子。
 
应是2002年的4月,大学毕业8个月。我花了1600元,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生平第一款手机,一部银灰色的阿尔卡特小翻盖手机。使用此机最帅的一个动作就是在来电时,大拇指下拨按钮,小翻盖“啪”的一声打开,与机身呈120度角,美妙的声音就汩汩而出。若同时想到了周星驰,便要头斜仰45度,做望穿云烟状。
 
此机随我约有3年时间,做过的颇为重大的一件事情,是在泰山顶上日出东方之时,打回太原某宿舍的一个电话。
 
工作11年,正经用过4款手机。前3款,皆是阿尔卡特。到第三款时,手机容量有限,存不下过多的电话,才换了目前的这款诺基亚。
 
但在2012年5月,又从网上购了一款阿尔卡特新机,想替代诺基亚。因是触摸屏,操作繁琐,便束之高阁了。
 
但我想,现在或者很多年过去,我会说我有一个老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尔卡特。
 
记者 张临山

E-mail:连接你我的一条纽带
 
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方式,一封信的传递需要信使骑马昼夜不停地一个驿站一个驿站传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趴在煤油灯下,涂涂改改写满两三页,再跑到镇上邮局,排队买信封,贴邮票,小心翼翼地投到邮筒里,眼巴巴地盼着赶快捎到远方亲人手里;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中,更多的人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无论相隔千山万水还是咫尺天涯,几秒钟就能把信息发到对方的邮箱,甚至发件人只要把自己想说的事录音,将声音、图像、照片等打包,通过发送,收件人就能很快地听见对方亲切的声音,看见对方清晰的影像。这就是E-mail,电子邮件,它既节约了纸张,还节省了人力、物力,从而提高了效率。
 
E-mail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诞生以来,已经陪我们走过了40多个春秋,它以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的优势,从最早应用于专业的计算机领域,到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如今,谁要是不会用电子邮件,那可算个大“盲”人了。网络上曾经流传一个故事: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到微软去找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在经过面试和实做以后,人事部门告诉他录取了,向他要E-mail以寄发录取通知和其它文件,他说:“我没有计算机,更别提E-mail了。”人事部门告诉他:对微软来说,没有E-mail的人等于不存在的人,所以微软不能用。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足以说明E-mail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占据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我注册的第一个E-mail是新浪的。然后一有机会上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邮箱,查询邮件,尽管基本没人给我发东西,我也乐此不疲。在过年联系同学时,没忘了把电子邮箱名加到短信中,以显摆自己时尚、新潮的品位。临汾的同学才买房子,连电脑都没有,我告诉了他;运城的同学也没条件上网,唠嗑时我也“顺便”通知了他,目的就是希望有人发E-mail给我。可是联系了一大圈,同学们都没这玩意儿,失望之余又有几分得意。当然,逐渐地,E-mail在我和亲朋好友们之间又增加了一条纽带,逢年过节时有问候在网上穿梭;生日喜庆时,有“贺卡”飞来飞去。
 
电子邮箱我注册的还真不少,有新浪的、雅虎的、搜狐的、网易的,甚至139的。刚开始注册时,由于对网络不太了解,只怕上当受骗,往往填的都是假信息,后来随着对网络的逐渐熟悉,少了些谨慎,多了些甄别的能力,注册和使用邮箱更加理性。现在我保留了可以发超大附件的网易专业邮箱。当然,我注册的都是免费邮箱,至于那些可以提供更多优惠和保障的VIP收费邮箱,对于咱这个不甚讲究的平头百姓来说根本用不着。
 
记者 辛义生

QQ:弹指间心无间
 
QQ是啥?QQ是原本陌生的人略有交谈之后的一种联系方式,不像手机号那么直触隐私,又不会感觉距离遥远——QQ是淡茶,比水有滋味,又不像软饮料那么伤身。
 
QQ是啥?QQ是上班或者居家族,早上睡醒后第一个挂上去的即时联络方式——或电脑或手机,可进可退,情绪正常亮灯召唤别人,心情不好直接隐身,被惹恼了干脆将伊拉进黑名单。看,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多么简单。
 
QQ是啥?QQ是视频,是语音,是涂鸦,是生活,是娱乐,是商务,是聊不尽的文字、玩不完的创意。实在无语了,发个表情给你,你总该看明白了吧。
 
1999年2月,腾讯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那时,能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发生“不可思议的联系”,是多么神奇、多么魔幻的一件事情。QQ随即风靡于白领、大学生以及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人群中,见者即问QQ号。2012年5月17日,QQ用户中的活跃账户数达到7.5亿,同年同时在线的QQ人数最高数字超1.6亿,这是两个让广告商、网商以及舆论引导者无限战栗、眼红的庞大数字。
 
正像小企鹅的广告语一样“弹指间,心无间”,除了不能传递个大活人过去,无所不能的QQ无所不能。
 
从第一天推出,QQ成全了无数网络有情人,一解相思之苦;它利用“微力量”贡献着宏伟的公益事业,将动辄百万人的爱心串联起来,共振出爱的频率;它成为无数草根的平台,或出名或露丑或其他,随意;它让一个跨国企业上万人的工作联络变得简单快捷,效率倍增……呃,当然,QQ如此好用,被犯罪分子利用了,骗术变得高明,不少善良的人也因此而上当。所以,什么是真正的QQ,只有用过的人才知道。
 
网络是虚拟的,QQ是真实的。
 
世界无远弗届,你怎么玩QQ?
 
记者 冷雪

微信:耳边的“好声音”
 
现在的通信软件可以说得上是琳琅满目,微信作为腾讯旗下的产品,和腾讯QQ很好地结合,在注册账户的时候节省了很多环节,特别是在添加好友时可以直接通过QQ好友以及手机通讯录导入的方式快速完成,这是其它即时通信软件无法达到的。
 
第一次接触微信是在2012年,那时新换了一部手机,绿色的logo使我在众多的应用软件中一眼就相中了它,而在真正使用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它不仅仅是“秀于外”那么简单。
 
在使用过程中,我越来越发觉微信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我和我身边很多亲友的通信方式。传统的电子通信无外乎打电话、发信息两种模式,而微信则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语音信息”这种看似像电话留言的新型交流方式作为更简单、快捷的通信手段正在快速地发展。而且,在我国,对于多数人来讲,如果出差或出门旅游,通信产生的漫游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微信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身在外地,也可以随时让家人和朋友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且,微信有保存聊天记录的功能,所以这些语音信息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也是很多人选择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出于对微信便捷性的认可,我给家里的长辈们都配了装有微信的手机。六十多岁的母亲,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为了给家人省点儿电话费,总是在短暂的言语之后就匆匆挂掉电话。母亲学过拼音,但发短信的速度很慢。现在有了微信,就会时不时地给我发一些语音信息过来,虽然唠叨一些,但让家的感觉比以前更近了。
 
使用微信这么长时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远在德国定居的同学联系,原来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一直在用Skype,很不方便。后来同学的手机装了微信,通过导入QQ好友联系到了我,千里之外的声音是那样的亲切,仿佛我们之间只隔着一扇屏风,没有距离。
 
现在我手机里存着的语音信息早已多得数不清了,偶尔翻出来听听,那一声声家人的叮嘱、朋友的问候,不再是脑海中日渐消逝的回忆,而是回响在耳边真真切切的声音。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现在的我们更可以“佳音在耳,终日不绝”了。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它和它带来的“好声音”,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记者  张毅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标签:微信微博短信email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
er_ge

回复 er_ge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13:05

人和人之间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传递表达!

0条回复